SwimSwam:于子迪两月内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1.42秒“快得不正常”
新加坡游泳中心泳池的波纹尚未平息,但西方泳坛的舆论波澜已然翻涌。当12岁的中国小将于子迪在女子200米混合泳决赛中以2分09秒21触壁,距离世锦赛领奖台仅差0.06秒时,美国权威游泳媒体《SwimSwam》再次抛出质疑——她在两个月内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1.42秒“快得不正常”。
这一质疑并非孤立。早在今年5月全国冠军赛,于子迪游出2分10秒63时,《SwimSwam》就曾以“颠覆认知”形容她的表现:比美国同龄女子纪录快8秒,甚至超越美国12岁男孩纪录近3秒。当时该刊主编罗塔-莱斯在回复读者时直言:“比美国国家青少年纪录快8秒?这简直太炸裂了!”字里行间充满暗示。
于子迪成绩跃升的轨迹清晰可循:2024年(11岁)她创下2分14秒04;2025年5月全国赛半决赛提升至2分12秒52;决赛突破到2分10秒63;世锦赛半决赛再刷新为2分10秒22;最终在决赛实现2分09.21的巅峰。若以科学视角分析,12岁恰逢女游泳选手发育敏感期,肌肉力量与摄氧能力的自然增长本就足以支撑成绩跃升,更不必说中国泳协报告曾指出她的训练进度“比预期提早四年”。
耐人寻味的是,西方对中国游泳天才的质疑已成模式。2012年叶诗文奥运夺金时,因最后冲刺快于男子冠军罗切特,就被外媒无端指控;如今于子迪以“跨性别碾压”之势横扫同龄纪录,质疑声再度甚嚣尘上。有美国网友在《SwimSwam》文章下留言:“中国正在发生难以置信的事(不怀好意暗有所指)”——这种“无法解释即归咎异常”的思维,暴露的是对非西方体系培养成功的认知壁垒。
而赛场上的于子迪,却以远超年龄的沉稳击碎质疑。决赛中她蝶泳、仰泳稳居第三,蛙泳短板跌至第七后,竟以30.17秒的自由泳分段成绩(全场第二快)狂追三人。当记者问及“是否自认天才”时,她摇头否认:“成绩全靠努力训练,蛙泳还很差,要继续提高。” 这份清醒,或许才是中国游泳“科学化训练体系”结出的真正果实——河北省队二线集训的阶梯培养、技术细节的精准打磨,让她在10岁即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。
当《SwimSwam》用键盘敲下质疑时,于子迪已回到训练池打磨她的蛙泳技术。0.06秒的奖牌差距,于她是下次突破的刻度;而对某些西方媒体而言,这却成了“异常”的标尺。泳池里的水花终会平复,但中国体育崛起激起的浪涌,正冲刷着旧秩序的堤坝——下一次,当15岁的于子迪站在洛杉矶奥运领奖台时,不知他们是否已学会用掌声代替窃语?